养护有法 · 也谈古琴的保养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第一,…

“乐府琴”与“文人琴”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自伏羲,神农,黄帝,炎帝时代削桐为琴,束丝为弦之后,早期的琴和瑟同鼓,磬,钟,管,埙等一起作为祭祀之乐,在帝王祭天地时,在庙堂祭祖宗时弹奏。那时琴乐的形式多半是参与乐队,为祭歌,祭舞伴奏。同时,也在祈雨,驱瘟疫或农事活动中参与活动。后来,琴乐逐渐从宗教,农事的乐队中脱离出来,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。 较早的著名琴师在春秋时期有楚国的钟仪,卫国的师娟,晋国的师旷,鲁国的师襄,郑国的师文等。汉代对琴师有个专门名称“琴待诏”,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官,像赵定,龙德,嵇文革,羊盖等都是琴待诏。还有像赵飞燕这样擅长琴乐而歌舞又好。入宫受宠做了皇后,杜夔做到魏太乐令,地位比琴师,琴待诏高。唐代赵耶利是著名琴师,北宋朱文济是著名琴待诏,南宋汪元量也是著名琴师。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元,明,清,如明代名琴师沈太韶。不过汉唐以降民间琴人和文人琴家辈出,琴学成就和名声影响已远远超过宫廷乐府里的琴师。 从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,琴乐已经遍布民间,尤其在文人中相当流行,人诗句有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,还有诗句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那时琴乐已经用于表达爱情,文人琴亦逐渐萌芽,而区别于宫廷的乐府琴,同时民间已有杰出的琴人,琴家出现。如传说中成连和他的弟子伯牙。大思想家,教育家孔子自己弹琴,并且在门人弟子中提倡弹琴,把琴看作是重要的乐教,孔子云:子路鼓琴,孔子闻之,尾冉有曰:甚矣,由之不才也。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,以养生育之气,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,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。小人之音则不然,亢丽微末,以象杀伐之气,中和之感不载于心,温和之动不在于体,荀子说:君子以钟鼓道志。以琴瑟乐心,这就是文人琴的理念。 唐宋以来,民间琴家更是层出不穷,许多诗词名家如李白,范仲淹,白居易,苏东坡都是弹琴、听琴的行家,对于文人学士来说琴同书一样的重要,顷刻不离身。“君子之座,必左琴右书”出门时书童挑的担子一头是书一头是琴。在文人琴加的诗,词,文的字里行间都溢流出关于琴的内容,琴人的交往,逸事等等。他们经常会以诗琴会友。三五知音相聚,弹琴赋诗,饮酒作画,构筑了一个气氛融洽的文人圈子,同宫廷乐府的琴师面对王公贵族的演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琴乐氛围。文人圈中的琴,在内容和形式上,以及功能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,成为“琴棋书画”中一个有机环节。琴在他们中间已不是单纯的一件乐器,而是藉以涵养性情,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器。他们主张读书人要弹琴,弹琴人需读书。故而称为文人琴,以区别于乐府琴。在汉唐以降历朝历代中,文人琴始终是琴文化的主流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带您详细剖析古琴的制作工艺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古琴制造工艺,在传统匠作分门中,属木作类,也属漆作类。中国漆艺以大漆为主要原料,又称“大漆作”,所制物品称“漆器”,由于古琴具有先木作后漆作的漆器特性,所以古琴也属于“漆器”类。 明中期以前,中国的木器包括以软木和软杂木类为主的家具,因材质较松软,需要保护,故底漆的制作十分考究,主要采用披麻、挂灰、打磨、走水等程序。披麻就是在木器表面用大漆作粘合剂,褙一层麻布,可以对木器起保护作用并防开裂,古琴制作传统做法也是要褙布的,所不同的是古琴褙布不是整个琴体,而是其底板、侧面及面板的边缘部分,其作用除保护琴体外,对声音也会起调节作用。 挂灰就是上漆胎,漆饰家具如同古琴一样也要上漆胎的,基本的制作以大漆调合石膏制成,考究的做法也会用鹿角灰胎,胎的厚薄家具有一定的程式,而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决定,一般来讲,木胎共鸣大,漆胎需厚,可达三至五毫米,木胎共鸣小,漆胎宜薄,一二毫米厚即可。古琴的灰胎既对琴体起保护作用,也对古琴特殊音色的形成起很关键的作用,灰胎一般要上四层以上。 打磨就是每层漆灰要基本磨平,最后一层灰胎要精磨,不但要磨平,还要注意其造型。古琴的弦路下面须通过打磨去掉刹音。灰胎经打磨后,表面会留有毛孔和砂眼,需要进行走水工艺,其目的是彻底消除胎上的毛孔和砂眼,方法是用大漆调合细灰粉制成腻子,用牛角刮子等对漆胎通体刮涂,要基本收清,干后打磨。如此数遍,到表面无毛细孔即可。 通过以上程序底漆制作完毕,就可以上面漆了。漆器的面漆主要用大漆,但须经过加工,主要是加入桐油,入锅熬制,制成熟漆,使大漆具有流平性。如是色漆,还需调入颜料。然后以漆刷涂刷在底胎上,这样的面漆很厚,经久耐用,很多古琴的面漆制作采用此类做法。 明中期以后,以紫檀、花梨、杞梓木、榉木、楠木、红木为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受江南地区文人阶层的青睐,用品成为新的社会时尚。为了彰显高级硬木家具的优美纹理和自然质感,披麻挂灰等工艺在硬木家具等用品上消失了。家具的髹漆变成直接在硬木表面打磨,然后“走水”,去除毛细孔和上面漆。但面漆如采用熟漆涂刷很厚,会掩盖硬木的天然色泽和纹理,所以一般会采用真丝团蘸生漆进行揩漆,由于漆膜较薄,容易产生“其面润滑、木理灿然”的效果。揩漆工艺也是古琴上面漆的一种方法,不同的是古琴揩漆次数远较其它木器为多。 关于斫琴所用原料与鉴别方法: 一、古琴的油漆: 1.…

雷氏家族与雷琴的传奇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雷氏家族。四川雷氏造琴,传承三代共计九人,有雷绍、雷霄、雷震、雷威、雷俨、雷文、雷珏、雷会、雷迅。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,前后约120多年,经历了盛唐、中唐、晚唐3个历史时期。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“雷琴”、“雷公琴”、“雷氏琴”。 《嫏嬛记》引前人之说:“雷威作琴,不必皆桐,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,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,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,斫以为琴,妙过于桐。”可见雷威所作之琴,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、梓木,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,只部分使用桐木,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。在传世古琴中,尚未见有松木之作,文献中亦只此一例。 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《藏琴录·序言》中说:“确修古琴数十,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,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,池沼间表以桐。”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问题,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“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”,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,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《云烟过眼录》著录的“春雷”琴,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。《嫏嬛记》所说的峨眉松,实质是杉木。雷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。北宋苏轼《东坡志林》中说:“唐雷氏琴,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,然其子孙渐志于利,追世好而失家法。”什么是雷氏家法?《东坡杂书琴事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“琴声出于两池间,其背微隆若薤叶然,声欲出而隘,徘徊不去,乃有余韵,此最不传之妙。”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,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。从“九霄环佩”与“春雷”两琴的纳音来看,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,开出一条约五分深、一寸宽、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。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,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,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。 雷琴的声音特点,据《琴苑要录·斫琴记》载:“唐贤取重惟张、雷之琴(雷绍及震、威、张越也)。雷琴重实,声温劲而雄。张琴坚清,声激越而润”。《陈氏乐书》载:“然斫制之妙,蜀称雷霄、郭亮,吴称沈镣、张越,宵、亮清雄沉细,镣、越虚鸣而响亮……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,无温粹之韵,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。”《渑水燕谈录》说雷琴“音极清实”。《六一居士诗话》说雷琴“其声清越,如击金石。”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,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,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,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,与它琴相较,其“清越如击金石”与“湿劲而雄”之异犹感突出,“九霄环佩”之音就是如此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《林友仁的琴声》· 柴静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文…

学琴 · 习琴动作要领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一、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