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按欲入木"与“弹欲断弦”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按欲入木 所谓按欲入木,是指弹琴时,左手按弦要方正坚实。对这一点,大多琴家们是共许的。 对于琴人来说,“按欲入木”是起码的要求。弹琴之时,要一丝不苟,先要注意音位准确,然后要体味“坚实”之诀。所谓“坚实”,按弦时“必一指卓立于弦中,重如山岳,动如风发,清响如击金石,而始至音出焉,至音出,则坚实之功到矣。” 然而所谓“坚实”,并非是粗重笨拙、胶而不灵,所以在按弦时,非常忌讳中指帮名指、食指帮大指等现象。所以,体味“按欲入木”,也不能不体味一个“滑”字。涩而不滑,也就不是真正的坚实了。 滑与坚实,相辅相成。“按弦虚浮,指必柔懦,势难于滑。”因此,按弦必要坚实。而只知按弦牢重,滞而不滑,也不是真的坚实。所以,若要体会“按欲入木”,“坚”与“滑”都是要仔细体会的。 弹欲断弦 所谓“弹欲断弦”,一般可理解为右手弹弦刚健有力。 有些人认为,“弹欲断弦”作为用力弹弦的强力度,只适合用于《广陵散》等慷慨激昂之曲,而不适合用于一般琴曲。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把“弹欲断弦”仅仅解释为右手用力弹弦的强力度,就已有了一定的片面性。 《西麓堂琴统》说:“凡按则入木弹则弦绝,左手重按右手轻弹之,左手轻按(泛声也)右手重弹之。”这里在说按则入木弹则弦绝时,与左手重按右手轻弹之并言,可见“弹欲断弦”并非仅为右手“强力度”弹弦之意。 就字意而言,“弹欲断弦”确有刚健有力之意。所以,将“弹欲断弦”解释为刚键有力,确是有道理的。而“弹欲断弦”的关键在于用力之道。琴之一道,其刚健有力,妙在用力而不觉。若只知一味用力,以使指势太猛,则露刚暴杀伐之气,如此则只是浮躁粗戾之人弹琴罢了。若更甚者,只求用力之强声,发音不清不洁不和,则去道远矣。 《溪山琴况》说:“‘弹欲断弦,按如入木’此专言用力也,但妙在用力而不觉耳。夫弹琴至于力,又至于不觉,则指下虽重如击石,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。” 《琴学丛书》说:“弹琴至得心应手,左右指下,望之不觉其用力,实则进退抹挑,声声具有击鼓撞钟之势,然弹者听者非至精不足语,信乎琴之难也。” 什么才是“弹欲断弦”?不是一味用力而使声音大而强烈,关键是要使声音清脆、干净、充分、饱满。用力而不觉,下指清健脆亮,才是“弹欲断弦”之要。弹琴之时,必力透甲尖,用力而不觉,干脆利落,绝不拖泥带水,发清洌之声,有如金石,音断而意不绝,从中自得非凡意境。 而清健脆亮之功,是操琴之大要,适用于各种曲目。而用力不觉,也自是琴学之用力要则,同样适用于各种曲目。即使是缠绵抒情之曲,其中也同样有力度要求,只是力用不同罢了。 所以,不管是参研何种琴曲,仔细体会“按欲入木,弹欲断弦”这句琴诀,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魏晋名士的古琴美学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魏晋时期,古琴得到了近乎所有魏晋名士们的青睐。从“建安七子”到“竹林七贤”,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,或琴书自娱,或琴酒消忧,以琴交友蔚然成风。琴在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,影响和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,成为“魏晋风度”、“名士风流”的象征。魏晋六朝是古琴的定型期,也是历史上古琴艺术的兴盛时期,而魏晋名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,则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。 孔子曾说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是说如果个人的理想不能实现,就要归隐于大自然。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气候,使隐逸的风尚大行其道,文人归隐山水,崇尚清谈的老庄思想盛行,左右着当时的音乐潮流,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。“竹林七贤”生活在动荡多事之秋,为求自保,隐逸是一种躲避现实的有效方法。嵇康、阮籍二人,即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。 阮籍一家三代都喜好音乐,父亲阮瑀是文坛上著名的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擅于弹琴、赋诗。侄儿阮咸,《晋书》中评价他“妙解音律,善弹琵琶”。魏晋士人与酒有特殊的关系,在司马氏极端黑暗恐怖的政治环境中,酣饮沉醉是一种忘却现实、保全自己的合适的方式。相传琴曲《酒狂》即是阮籍所作。《神奇秘谱》解题云:“藉叹道之不行,与时不合,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,托兴于酗酒,以乐终身之志,其趣也若是。岂真嗜于酒耶?有道存焉!妙在于其中,故不为俗子道,达者得之。”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,通过描绘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,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,音乐内在含蓄,寓意深刻。 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以反传统的思辨方式阐述其崇尚自然、注重情感体验、重视音乐艺术审美特殊规律的为其音乐美学观。《琴赋》则是这一思想的艺术再现与深化。《琴赋》是一篇赞美古琴艺术的辞赋,生动地描述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,对琴的起源、制作材料、演奏、音响等进行了全面描述。嵇康非常喜爱弹奏《广陵散》,临刑前索琴弹奏此曲,并慨然长叹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”,表现出嵇康的性格思想与这首音调激昂、气势磅礴的琴曲风格及其思想感情相吻合之处。千百年来《广陵散》与嵇康的名字始终联系在一起。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为中国历史上“人的觉醒”时代,是真正意义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寻觅。而此时的哲学精神与古琴音乐所体现的紧密联系,在中国古代史上独树一帜。魏晋琴乐思想体现的是名士们追求艺术化的人生,用自己的言行、诗文使人生达到艺术化的境界,而这种艺术亦是自然的,是人本性的流露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【琴人茶馆】: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:《流派圈子》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;《各地琴友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;《太古遗音》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;《良材善斫》展示各家斫琴经验。回复"琴人"二字,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。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畅情舒郁 · 琴能养疾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未病先防,即病防变。俗话说“三分病七分养”,调养的意思是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,形成对治疗疾病有利的内、外环境,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和精神状况,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。调养疾病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此不赘言。 琴者,情也。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,抒发情感,令人消愁解闷,心绪安宁,胸襟开阔,乐观豁达,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。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,“宫”与“脾”相通,助脾健运;“商”与“肺”相通,舒达气机;“角”与“肝”相通,解郁制怒;“徵”与“心”相通,通调血脉;“羽”与…

养护有法 · 也谈古琴的保养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第一,…

“乐府琴”与“文人琴”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自伏羲,神农,黄帝,炎帝时代削桐为琴,束丝为弦之后,早期的琴和瑟同鼓,磬,钟,管,埙等一起作为祭祀之乐,在帝王祭天地时,在庙堂祭祖宗时弹奏。那时琴乐的形式多半是参与乐队,为祭歌,祭舞伴奏。同时,也在祈雨,驱瘟疫或农事活动中参与活动。后来,琴乐逐渐从宗教,农事的乐队中脱离出来,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。 较早的著名琴师在春秋时期有楚国的钟仪,卫国的师娟,晋国的师旷,鲁国的师襄,郑国的师文等。汉代对琴师有个专门名称“琴待诏”,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官,像赵定,龙德,嵇文革,羊盖等都是琴待诏。还有像赵飞燕这样擅长琴乐而歌舞又好。入宫受宠做了皇后,杜夔做到魏太乐令,地位比琴师,琴待诏高。唐代赵耶利是著名琴师,北宋朱文济是著名琴待诏,南宋汪元量也是著名琴师。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元,明,清,如明代名琴师沈太韶。不过汉唐以降民间琴人和文人琴家辈出,琴学成就和名声影响已远远超过宫廷乐府里的琴师。 从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,琴乐已经遍布民间,尤其在文人中相当流行,人诗句有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,还有诗句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那时琴乐已经用于表达爱情,文人琴亦逐渐萌芽,而区别于宫廷的乐府琴,同时民间已有杰出的琴人,琴家出现。如传说中成连和他的弟子伯牙。大思想家,教育家孔子自己弹琴,并且在门人弟子中提倡弹琴,把琴看作是重要的乐教,孔子云:子路鼓琴,孔子闻之,尾冉有曰:甚矣,由之不才也。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,以养生育之气,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,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。小人之音则不然,亢丽微末,以象杀伐之气,中和之感不载于心,温和之动不在于体,荀子说:君子以钟鼓道志。以琴瑟乐心,这就是文人琴的理念。 唐宋以来,民间琴家更是层出不穷,许多诗词名家如李白,范仲淹,白居易,苏东坡都是弹琴、听琴的行家,对于文人学士来说琴同书一样的重要,顷刻不离身。“君子之座,必左琴右书”出门时书童挑的担子一头是书一头是琴。在文人琴加的诗,词,文的字里行间都溢流出关于琴的内容,琴人的交往,逸事等等。他们经常会以诗琴会友。三五知音相聚,弹琴赋诗,饮酒作画,构筑了一个气氛融洽的文人圈子,同宫廷乐府的琴师面对王公贵族的演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琴乐氛围。文人圈中的琴,在内容和形式上,以及功能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,成为“琴棋书画”中一个有机环节。琴在他们中间已不是单纯的一件乐器,而是藉以涵养性情,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器。他们主张读书人要弹琴,弹琴人需读书。故而称为文人琴,以区别于乐府琴。在汉唐以降历朝历代中,文人琴始终是琴文化的主流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带您详细剖析古琴的制作工艺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古琴制造工艺,在传统匠作分门中,属木作类,也属漆作类。中国漆艺以大漆为主要原料,又称“大漆作”,所制物品称“漆器”,由于古琴具有先木作后漆作的漆器特性,所以古琴也属于“漆器”类。 明中期以前,中国的木器包括以软木和软杂木类为主的家具,因材质较松软,需要保护,故底漆的制作十分考究,主要采用披麻、挂灰、打磨、走水等程序。披麻就是在木器表面用大漆作粘合剂,褙一层麻布,可以对木器起保护作用并防开裂,古琴制作传统做法也是要褙布的,所不同的是古琴褙布不是整个琴体,而是其底板、侧面及面板的边缘部分,其作用除保护琴体外,对声音也会起调节作用。 挂灰就是上漆胎,漆饰家具如同古琴一样也要上漆胎的,基本的制作以大漆调合石膏制成,考究的做法也会用鹿角灰胎,胎的厚薄家具有一定的程式,而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决定,一般来讲,木胎共鸣大,漆胎需厚,可达三至五毫米,木胎共鸣小,漆胎宜薄,一二毫米厚即可。古琴的灰胎既对琴体起保护作用,也对古琴特殊音色的形成起很关键的作用,灰胎一般要上四层以上。 打磨就是每层漆灰要基本磨平,最后一层灰胎要精磨,不但要磨平,还要注意其造型。古琴的弦路下面须通过打磨去掉刹音。灰胎经打磨后,表面会留有毛孔和砂眼,需要进行走水工艺,其目的是彻底消除胎上的毛孔和砂眼,方法是用大漆调合细灰粉制成腻子,用牛角刮子等对漆胎通体刮涂,要基本收清,干后打磨。如此数遍,到表面无毛细孔即可。 通过以上程序底漆制作完毕,就可以上面漆了。漆器的面漆主要用大漆,但须经过加工,主要是加入桐油,入锅熬制,制成熟漆,使大漆具有流平性。如是色漆,还需调入颜料。然后以漆刷涂刷在底胎上,这样的面漆很厚,经久耐用,很多古琴的面漆制作采用此类做法。 明中期以后,以紫檀、花梨、杞梓木、榉木、楠木、红木为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受江南地区文人阶层的青睐,用品成为新的社会时尚。为了彰显高级硬木家具的优美纹理和自然质感,披麻挂灰等工艺在硬木家具等用品上消失了。家具的髹漆变成直接在硬木表面打磨,然后“走水”,去除毛细孔和上面漆。但面漆如采用熟漆涂刷很厚,会掩盖硬木的天然色泽和纹理,所以一般会采用真丝团蘸生漆进行揩漆,由于漆膜较薄,容易产生“其面润滑、木理灿然”的效果。揩漆工艺也是古琴上面漆的一种方法,不同的是古琴揩漆次数远较其它木器为多。 关于斫琴所用原料与鉴别方法: 一、古琴的油漆: 1.…

雷氏家族与雷琴的传奇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雷氏家族。四川雷氏造琴,传承三代共计九人,有雷绍、雷霄、雷震、雷威、雷俨、雷文、雷珏、雷会、雷迅。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,前后约120多年,经历了盛唐、中唐、晚唐3个历史时期。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“雷琴”、“雷公琴”、“雷氏琴”。 《嫏嬛记》引前人之说:“雷威作琴,不必皆桐,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,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,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,斫以为琴,妙过于桐。”可见雷威所作之琴,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、梓木,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,只部分使用桐木,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。在传世古琴中,尚未见有松木之作,文献中亦只此一例。 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《藏琴录·序言》中说:“确修古琴数十,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,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,池沼间表以桐。”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问题,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“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”,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,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《云烟过眼录》著录的“春雷”琴,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。《嫏嬛记》所说的峨眉松,实质是杉木。雷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。北宋苏轼《东坡志林》中说:“唐雷氏琴,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,然其子孙渐志于利,追世好而失家法。”什么是雷氏家法?《东坡杂书琴事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“琴声出于两池间,其背微隆若薤叶然,声欲出而隘,徘徊不去,乃有余韵,此最不传之妙。”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,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。从“九霄环佩”与“春雷”两琴的纳音来看,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,开出一条约五分深、一寸宽、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。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,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,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。 雷琴的声音特点,据《琴苑要录·斫琴记》载:“唐贤取重惟张、雷之琴(雷绍及震、威、张越也)。雷琴重实,声温劲而雄。张琴坚清,声激越而润”。《陈氏乐书》载:“然斫制之妙,蜀称雷霄、郭亮,吴称沈镣、张越,宵、亮清雄沉细,镣、越虚鸣而响亮……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,无温粹之韵,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。”《渑水燕谈录》说雷琴“音极清实”。《六一居士诗话》说雷琴“其声清越,如击金石。”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,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,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,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,与它琴相较,其“清越如击金石”与“湿劲而雄”之异犹感突出,“九霄环佩”之音就是如此。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《林友仁的琴声》· 柴静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文…

学琴 · 习琴动作要领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一、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