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《胡笳十八拍》中的词与谱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古琴中有《胡笳十八拍》,其词相传为蔡文姬所作,然琴谱中载有此曲者三十余种大多有谱无词,《五知斋》附有原词,但亦不能合谱。先父(别署九嶷山人,著有《琴学丛书》)于一九二零年春温习旧谱至《胡笳十八拍》第八段末句“2122…

琴家徐元白与姚丙炎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先父姚丙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先后完成《福石调·幽兰》《风宣玄品-广陵散》后的三十余年里漫游于古琴音乐天地间.完成了四十余首古琴曲的打谱研究,并在琴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“这一可观的数量及其为琴界所公认的学术水平,即使在专业古琴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”(成公亮《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》)   常有琴友问我,为何姚丙炎的古琴打谱从难曲(文字谱《揭石调·幽兰》)、大曲(“曲之师贯《广陵散)))开始?这似乎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治学规律。其实不然,自1942年姚丙炎第一次接触古琴后,到1946年从徐元白先生学琴前的四五年间,放弃了其他业余爱好,专心致志地弹奏着从汪建侯先生处学来的《阳关三叠》《石上流泉》和自学的《关山月》等小曲。对一般人而言早就会厌倦不但他却乐此不疲.反复习弹,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。1946年从元白先生学琴到1951年迁居上海的五年间,元白先生教他的琴曲虽不多,但教琴的方法非常特殊,对他后来的打谱,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影响十分深远。   学习古琴,一般是先听老师弹,再与老师对弹,起初姚丙炎向汪建侯先生学琴即如此。后来在徐先生处学琴,开始也如此但当先生教了几首诸如《泣颜回》《西怜话雨》《玉楼春晓》《风雷引》《普安咒》等曲后,发现他学曲极快.吸收能力很强,于是他就采用一种崭新的教琴方法。从《琴学人门》的《鸥鹭忘机》《平沙落雁》《高山》《渔樵问答》至《五知斋琴谱》的《潇湘水云》都不以对弹形式教授,甚至连示范弹奏也不在姚丙炎“按谱寻声”“依谱鼓曲”之前。而是,每学一曲,首先让他自己“按谱寻声’“依谱鼓曲”地逐段摸索,也就是先父说的,自己先去“摸摸看”。对该曲完全陌生的人而言,就需要自己将按谱寻声得来的一连串乐音进行安排。每当他弹熟一两段后,到元白先生处汇报,起初可以想象,一定是错误百出,如指法的掌握、吟揉绰注的应用、节拍节奏的安排、气息的处理与理解等等,问题一大堆,先生俱一一指出。当他基本处理好乐句乐段,并对谱中的指法谱字滚瓜烂熟后,先生才将该段弹给他听,让他明白其中的差异,以便进一步对比及修正。他回家就重新逐段地反复“摸”索、琢磨。这种先由学生自己“按谱寻声”、“依谱鼓曲,,再由老师指导,并对照老师的弹奏,体会老师与自己的不同处及其原因,然后加以修正,如此循环往复,直至完成全曲的教琴方法,无疑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打谱,或说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打谱。   这种“打谱”的结果一定受到老师在淦释古曲上的影响,所以有时“摸’索的结果可能与老师的曲调几乎一致,或者某些个别处一致,但可喜的是有些谱字的处理、节奏的安排与老师相异,但却得到老师的认可,这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。显然,这样的学习,进度相对缓慢而且艰难,可是效果极佳。不仅令学生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,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对谱字的处理、指法的掌握、吟揉绰注的应用、节拍节奏的安排、气息的处理与理解等等打谱要领。此阶段的指导性扣普,恰恰为今后的独立打谱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随着往后几曲的自己“摸,索、老师纠正,学习进程也在逐渐加快,所以当他以这种学习方法完成了《潇湘水云》的习奏后,他的收获可谓是巨大的。古话说授人以鱼可解人~时之急,授人以渔就可解人尸生之需。元白先生教授姚丙炎的方法,无疑就是授他以渔(“老师指导下的打谱”),令他一生受用,是成功且智慧的教琴方法,日后姚丙炎在琴学上所取得的成果,与这种教学方式对他的锤炼是分不开的。元白先生的因材施教、良苦用心,在姚丙炎身上的确收到了奇效。因此,先父的《幽兰》《广陵散》等曲的打谱并非他古琴打谱旅程所迈出的第一步。   元白先生对姚丙炎的这种授琴方法,其优点是,第一,学生对全曲的章法、结构做到心中有数。第二,对谱字指法的处理了然于胸.第三.对谱字之间的关系弄得十分清楚。第四,琴曲的韵味把握较细。第五,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,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:第六,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,为以后的独立打谱打下坚实的基础。第七,增添学琴的无穷乐趣与培养了坚韧毅力。我从先父学琴,他基本上沿用此法,但已远没他当年学琴时那么经受考验。原因是,因为所学的琴曲大多数已有节奏、减字双行谱不即使没有节奏谱,但琴曲的旋律大多数已十分熟悉,因此,比起他当年的学习,考验少了许多,同样锻炼也少了很多。另外,他也从没有要求我弹得与他一模一样,特别是大曲。这种教学要求显然也是来自元白先生对他的教学理念。他常提醒学生:“大曲不求小过,贵在气势;小曲简静亲切,贵在韵味。”这是对元白先生教学方法的发展。   五十年代初,姚丙炎虽然迁居上海,然而与元白先生的书信仍不断,从元白先生的遗信中,可看出先生仍非常关心他的弹琴情况,关心他《幽兰》打谱的进程。下面摘录元白先生遗信部份内容,可知先生当年对他的支持、指教和对《幽兰》一曲的看法:   “你所绎幽兰古调大旨无误,究竟此调指法是师工口述纪,错误甚多。……幽兰古谱,前年音院(笔者按:指中央音乐学院)要我寻绎.我即一口回绝,不能报命,因为我年龄加长,精力渐衰且生活拮据,心绪不宁,无静细功夫为此寻绎。你既有特殊记忆力,将他硬绎出来,实是难能可贵。”   “所询幽兰一操是否值得研求,以我所见,杨氏所绎固执己见,不合音调,原谱手法乖蚌尤多,是一知半解之琴人以误传误之纪载,不值得研求。但学理深凝,不能以我所见作为定义,你既下了功夫,不妨再事追求,一探究竟。”   从徐元白先生学琴后,两人过从甚密,不仅在琴事上,且在书法、绘画,甚至围棋上都十分相契。当时徐先生住西湖雷峰夕照附近的半角山房,那时杭州城市很小,半角山房已属城外,然依着西湖,十分秀丽宜人。姚丙炎住惠兴路,西湖东端湖滨附近,虽属城里,离半角山房不算太远。元白先生好动,经常进城来我家,一到,不是论字谈画吟诗,就是喝酒弹琴下棋,元白先生好棋,且下快棋,作对厮杀,不知时辰。有时晚餐后,甚至通宵达旦地下棋,困了床上一躺,稍稍打个吨,醒来后再继续,如此这般,两人亦师亦友地成了忘年之交。   此外,从书信和先母的回忆中,也可以看到元白先生与先父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,特别是晚年的来信,总希望他能经常回杭州相叙,重温在杭州时,弹琴下棋,品茗饮酒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的快活时光。   从徐元白先生学琴,是先父琴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、分水魄曾经有人问他琴学上谁对他的影响最大,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徐元白。自从跟随徐先生学琴后,他的琴艺突飞猛进,而且又得见更多琴界的前辈与同仁。常听他提起在杭的两件事,对他日后在琴学上的影响十分深远。其一是徐元白先生对他的特殊教琴方法.其二是参加“西湖月会,,令他从闭门独自弹琴到结识张味真、孙慕堂、根如和尚等众多琴人,开阔了眼界。   在元白先生指导下完成“打谱”的《鸥鹭忘机》《平沙落雁》《高山》《渔樵问答》《潇湘水云》,是他在最初参加琴事活动中最常弹奏,且具心得的曲目。在以后数十年的打谱及操鳗实践中,他逐渐形成了“手法洗练、音色秀美、稳健恬淡、含而不露的演奏风格”(成公亮《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)})和“生动而不流俗的琴风”。(林友仁《姚门琴韵—琴曲钩沉》)成为近代一位在琴界,乃至音乐界有影响有成就的琴家。   当195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号召全国琴人开展《喝石调·幽兰》打谱研究时,元白先生将先父推荐给查阜西先生后,他又得与沪上诸琴人开始接触和交往,那时今虞琴人有沈草农、黄渔仙、郭同甫、吴振平、吴景略、张子谦、刘景绍、王吉儒、蔡龙云等,以及常来沪的查阜西、徐立孙、吴兆基、刘少椿等。他们的操绳风格各异、特点鲜明,令姚丙炎耳目一新,进一步拓展了视野,使他对古琴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。这是姚丙炎琴学研究道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、分水岭。这是后话,此处就不多说了。   如今琴坛热闹非常,学琴者空前之多,全国性的打谱活动己有多次,在琴人的努力下,发掘了不少沉寂已久的古曲,然存世琴曲尚多,亟待我们去整理。打谱不仅是将失传已久的古曲复响.更是对琴人琴学修养的提升、毅力的考验。打谱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,但如果用“借船出海”“借鸡生蛋”的方式“打谱,(即在别人的打谱基础上稍作更动),还有什么意义呢?在此介绍徐元白先生对姚丙炎的教琴方法,是想号召有打谱经验的老师,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启发,让他们以不畏艰苦、探索到底的精神投人古琴打谱研究的行列,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与各位共勉!   姚公白…

古琴岳山、低头与弦高的三者关系

古琴岳山、低头与弦高的三者关系   吴跃华 (原载《乐器》杂志2015年第4期)   对于古琴岳山和龙龈的高度,古人素有“前一指,后一纸”之说,并认为其高度关乎古琴的生死。古人如此重视岳山和龙龈的高度,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。其一是岳山和龙龈的高度直接决定弦高,从而决定古琴是否会发生煞音、拍面或抗指等致命缺陷,同时也决定抚琴是否能达到舒适的手感。其二是过高的岳山会带来空泛的轰鸣声,较少清实有力的音色。 岳山高度指的是岳山前沿到面板的垂直距离。显然,七根弦的每一弦都对应一个岳山高度,因此我们可以称其为“该弦处的岳山高度”。以下我们不特指某弦处的岳山高度时,则指的是四弦处也就是中轴线上的岳山高度。岳山高度是古琴的重要几何尺度之一。 低头指的是面板轴向中线的平直部分(通常在龙龈至四徽或三徽之间)的延长线与岳山前壁的交点到面板的垂直距离。同样地,对应于不同的弦存在不同的“该弦处的低头”。以下我们不特指某弦处的低头时,则指的是四弦处也就是中轴线上的低头。低头在弹奏区(岳山至一徽之间)的琴弦下方为演奏者提供了一个空间以方便落指,是古琴结构上的必要设计。低头永远是小于岳山高度的。 弦高指的是琴弦与面板间的最短距离或法向投影距离。显然,弦高在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各不相同。而即使是在同一徽处,各弦的弦高也不尽相同。因此在表述弦高时必须同时说明是某弦在某处的弦高。以下我们以四弦在七徽处的弦高来表达古琴的弦高特征。过高的弦高会导致演奏不便以及抗指等问题,而弦高过低则会引起煞音和拍面。 我们可以发现,古琴岳山高度是一个相对值,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变量。岳山高度受到岳山处琴面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尤其是受到低头的影响。因此,彻底厘清岳山高度、低头以及弦高之间的相互消长关系,对于古琴的制造、维修、检测和评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为此,笔者定义了坐标、建立了模型,推导出了各个变量的彼此关系,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。 一、定义坐标系 首先,研究古琴的几何问题,不定义其基本的坐标系是无法进行的。为此,我们首先来给古琴定义一个三维坐标。 我们已经知道,古琴面板和底板之间的接触面是一个平面,而岳山前表面是一个与之相垂直的平面。这样,再加上我们假想的,通过古琴中轴线并垂直于前两个平面的第三个平面,就构成了古琴的三维坐标平面。其三条交线就是我们需要定义的X,Y和Z轴,其交点就是原点,位于古琴内部底面板交界处,四弦位置的正下方。如图: 上述坐标系是根据古琴本身业已存在的特征而定义的。因此笔者相信这是一个合理的定义方法,在未来的古琴研究中将继续采用该坐标系。 二、简化模型的分析 …

彭祉卿先生事略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彭祉卿先生讳庆寿,卢陵人。其父筱香公为清季循吏,宦游湖南三十载,两度出守衡阳,颇著政绩。筱香公雅好操缦,旁通音律,所著有《礼乐易知录》及《理琴轩谱》。   先生幼承庭训,博览群书,于乃父丝桐音律之造诣尽得心传。惟以赋性萧疏,不慕荣利,迄二十三岁,始遵乃父遗命入湖南达材法政学校。二十七岁以冠军卒业。又复闭户读书,不闻世事,兀兀穷年,精研琴理。于时长沙有华阳顾氏之南薰琴社及南海招氏之愔愔琴社,先生皆与教焉。又时或鸠工制琴,式多异制,时或授徒讲学,播誉琴坛,遂以通解音律知名海内。   二十年,先生元配沈夫人物故,以平时情爱甚笃,哀戚不胜。自是,先生即息交绝游,恣情纵酒而已。荏苒二年,其长沙祖宅忽肇焚如,琴书尽毁,益沮丧无聊。乃托儿女于亲仆,飘然入吴,就余投止,相见惊呼,至于零涕。   时国都初定,文物复兴,大江南北,琴坛竞起。先生久有发扬琴学之志,乃复振奋,与苏、沪琴人李子昭、李芷谷、沈草农、吴兰荪、徐少峰、张子谦、吴景略、李明德、周冠九、庄剑丞辈追踪明季严公天池琴川盛迹,又创立“今虞琴社”于苏州,与青溪、广陵、梅庵诸社一时媲美。旋又去之沪上,就欧亚航空公司秘书处之职,公馀之暇,为社友讲论音律、指法,或闭门著书。十年以来,其贡献于琴坛之事功,有足记者七端:…

查阜西先生的传奇人生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查阜西先生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艺术大家。他在古琴艺术研究、教学、创作、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、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,而古琴演奏艺术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及出发点。 查阜西…

《暗香》浮动月黄昏 · 琴箫合奏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琴箫合奏《暗香》,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!~   …

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古琴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应日本民间团体“中国音乐研习会”的邀请,中国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在东京都、大阪府、兵库县等城市,举行了古琴独奏音乐会和讲学活动,取得了圆满成功。在东京纪尾井音乐厅举行了成公亮古琴独奏音乐会,他演奏了《阳关三叠》、《醉渔唱晚》、《渔樵问答》、《孤竹君》、《文王操》、《忆故人》、《流水》、《归去来辞》等七首古琴曲,给日本听众以强烈的音乐艺术感受。   举办这次介绍当代社会中保持生命力的中国古琴音乐会,得到了日本中国交流协会、日本中国友好协会、世田谷日中学院的协助。音乐会开始时,先由中国音乐学者东京艺术大学讲师孙玄龄先生以古琴的“历史概况”、“琴谱”、“古琴美学”为题进行了讲解,音乐会中间成公亮先生还回答了有关“打谱”、“古琴的传承方式”、“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古琴”等几个提问。因此,除了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外,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日本音乐家、作家等也来欣赏他的演奏。另外日本公众对成公亮自中国带来的古老名琴“秋籁”(琴腹朱书“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”)产生了极大的兴趣;他自己打谱的古曲《文王操》、《孤竹君》也受到很高的评价,留给日本人很深的印象。   音乐会结束后,主办团体调查收集了当天听众的感想和意见。大体归纳以下几个内容: 一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如此古远的音乐能够一脉相承传至今天,令人赞叹和感动。古琴的曲情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,使听众进入想象的神秘世界,帮助了解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;古琴的继承通过打谱这种特殊而艰辛的工作,这在文化历史上有很大意义,这是一次很有文化意义的音乐会。 二、独特的音色 原以为中国的琴也象日本的筝那样高亢,没想到它发出的声音如此宁静、温和,令人舒服,它的美好无法形容,实在感动;清淡平和的琴音令人不由自主地专心听演奏,实在难忘;以丰富多采的琴音描写自然风景、社会理想,它宛如吟中国诗。 三、特有的演奏方法 欣赏实际演奏(听并同时看到)才能直接了解古琴的美妙,吟猱绰注、泛音、滚拂、撮,这些古琴独特演奏都产生出琴乐微妙的韵味,其中对左手的丰富手法更感兴趣,这些在听古琴录音时是无法全面实际地领会的。对演奏者的技巧深感佩服,超绝的技巧和美妙的音色使人听得出了神。 四、易于欣赏的琴歌 在音乐会上,作为加奏曲目的琴歌《归去来辞》受到欢迎,听众希望下次多有几首琴歌,琴歌比琴独奏曲更易于欣赏。 五、珍贵的古代乐器 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,把珍贵的古代乐器介绍给日本人,听众能直接看到实物,并聆听到它的音色,印象很深,有如此古老的历史,让人感慨。古琴的音乐内容和形式,更适合一个人欣赏。 总的来说,成公亮先生的音乐会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,他高超的演奏技巧、丰富多采的表现力、内在深刻的感情和思想,使日本听众不时用“感动”、“惊叹”来称赞这次音乐会。日本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氏曾经在《朝日新闻》的“夕阳妄语”散文栏目中,称成公亮的古琴音乐是“内心情感的极致”,这不仅是对他演奏的高度评价,也正说明了中国古琴音乐深刻的思想性及非凡的表现力。 84岁高龄的岸边成雄博士是古琴的研究者。根据文献资料,古琴最早从中国传到日本,是平安时代(公元8世纪至12世纪),当时的琴是贵族作为修养的乐器,以后逐渐衰落。现存正仓院宝物乐器“金银平纹琴”被推断是从中国唐朝传来。江户时代(公元17世纪以后),古琴再次从中国明朝传来,直到明治时代(公元19世纪)后,又不时兴了。现在古琴在日本并不普及,但有关古琴在日本的历史资料,(乐谱、现存乐器、演奏家资料、琴学文献等)已达到庞大数量。岸边成雄博士在60年代即对遗留在日本各地的古琴进行了积极的调查,他亲眼见过的古琴有60张左右,发现江户以来的琴士有650人左右,他撰写的《江户时代之琴士物语》,自1993年开始连续发表。今年来,他希望整理这些文章,出版一部有关古琴的学术书。因此,岸边成雄博士也到场欣赏成公亮先生的演奏。 1996年11月25日,成公亮先生拜访岸边成雄博士,在他家就古琴音乐交谈了三个小时。其间,岸边博士取成公亮先生的古琴“秋籁”的干拓,简要地调查乐器内部、断纹种类、修理状况、音色等。岸边先生首先谦逊地说,自己没有资格评论古琴演奏,有些感想,只不过是历次中国古琴家的演奏给他的主观性印象。对于成公亮先生和现代古琴家们的演奏,他谈了如下的听后感(已经本人审阅): “我对您的古琴演奏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。我们日本人还难得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音乐,能听当代古琴家独奏的机会更少。这次您的演奏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演奏技术,使日本听众进入既新鲜又美好的中国音乐世界。一般来说,当代古琴演奏家给我如下的印象: 1.音乐会常常用很大的电声扩音,使古琴音色变得不太真实。而这次音乐会扩音音量很小,开始觉得不够,慢慢欣赏习惯过来,觉得很真实,接近直接听古琴演奏时的感觉和气氛。 2.许多当代人弹琴的速度比前人快,拍节感比较强(接近西方音乐的拍子理论),注重技巧而缺乏韵味,据个人音乐感解释乐曲的那种自由节奏也减少了。但您的演奏速度较慢,节奏也是自由的,有韵味。 3.有的人打谱以现代风格代替古人的思想,而这次您打谱演奏的《文王操》、《孤竹君》是传统的风格。 4.有些新创作或改编的琴曲常常过多运用装饰音,而传统古琴中用空弦和单音表现的部分减少。 我觉得,与有些当代琴家相比,您的演奏有所不同。您的演奏既继承查阜西、管平湖、张子谦等前一代琴家的精华,又有所发展。” 现代日本社会的特征之一,就是一切事情都追求速度,生活中也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时间。这样人们就不能保持从容镇静的心态。虽然现代人获得了方便快捷、安全合理等文明社会的好处,但也失去了人类对未知的希望和梦想、对生死的深切感受;失去了创造、思索灵魂对话等人类本应有的兴趣;与自然隔绝的文明社会,使现代人蒙受极不自由闭塞感。 古琴音乐却具有这些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东西,就是根据个人思维演奏旋律性很强的音乐,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和悠慢,为重视深微的韵味而不必扩大古琴的小音量,因而自然而然地要求环境的寂静和精神的集中;如要掌掌握全面的古琴演奏技术和琴学知识,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再则,古琴打谱和创作新曲都是创造性的艰难工作……,这些因素都不适合现代社会。然而,它正反映了现代人的理想要求和感情。成公亮先生音乐会的成功,他的演奏令许多日本听众感动,正说明了这个道理。 古琴在传达古代音乐生命力的同时,也要通过当代古琴家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(“继承老一代琴家的精华又有所发展”)。只有这样,它才不辜负当代听众的期望。 (牛岛忧子女士 1982年毕业于日本西南学院大学文学系国际文化专业,毕业论文为《源氏物语论――紫の上によるめ女君の理想性》。她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、日本舞蹈、油画、书法等,对文学文化方面有造诣。1990年至1992年,在新加坡生活过两年,其间向刘莉女士学古筝。1992年她出版了在日本第一次用日文编写的中国古筝教材《古筝教则本(入门)》,并在日本进行中国筝的教学活动和多次应邀参加中国筝的独奏表演。199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进修。) 本文发表于北京《人民音乐》1997年第5期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【琴人茶馆】: 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:《流派圈子》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;《各地琴友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;《太古遗音》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;《良材善斫》展示各家斫琴经验。回复"琴人"二字,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。此外,可编辑任何与斫琴、学琴、买琴、藏琴有关的问题发送给我们,有问必答!我们不发旁系文化,不发养生,不发宗教,专注“古琴文化”。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静听老舍先生《读琴》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  大家在讲着茶,唯有我注视着他。   他还没有坐在古琴之前,只是迈过一道四合院的门坎,便有一种如水的琴韵流淌出来。   这位琴师,著着普兰色的中式的上衣,衣袖卷着,洁不惹尘。他从容地向琴走着,仿佛琴是他始来的归处。只见他款款地向琴坐下,人与琴之间顿时有了交融、有了灵气,好像只在那一刹那间琴便有了生命,而人恰与琴相携。   琴师的指尖随意地向琴一拂,便有如翠珠,如笑眼,如春的一段声响嫩脆脆的落在耳里,说不出的受用——此是试琴。他收回了指,稍待,又向琴发,琴便呜呜咽咽,浅唱高吟起来。而人的心,也像是被线牵了似的,直往琴之深处去。   我们是六人在一间茶厅里的,与琴隔着八九步的距离,更隔着一重绛纱与些许笑语。我在人声中执着一盏“白针金莲”,怔在那里。忘饮。琴声时而紧如腠理;时而缓如风车;时而倦如午睡初醒;时而俏如美人促颦……而一颗心,就在这紧与缓,倦与俏之间浮浮沉沉,幻幻游游。琴声暗哑时,却仍有真韵仍在,如同宝钗生尘,如同饱学的大儒眼中的况味,如同茶里一味寂寞,一味深沉。   蓦地,想起手中有茶仍在,饮一口,方觉茶与琴脉脉交流的这片刻已印迹了琴韵,胶着了古调的沧凉与月光的清泠。前一时奏古筝时,我们喝的是极好的铁观音,那时心上便泛起了《红楼梦》中的句子:自是霜娥偏爱冷。那种纯净与祥和使人安宁,使人慈爱。而此时的琴音与这一泡白针金莲更使人枉自嗟呀,空牢牵挂,纵有满腔念头,只能随琴声流水,只能花开花谢花满天,亦只是镜花水月。人是无知无觉的,只没在琴的潮水中,被洗了又洗,这时已不是听琴,而是被琴听,恍然如梦。   细到极处,是空旷。琴师此时已化作琴人,而你的心,仍在随琴天上人间地走。琴人短促有力的发梢与洁白舒广的衣袖,琴的白亮的弦与檀默的尾,听琴人专注的目光,茶的温度与磁杯的光芒都和谐——如同生来就是这样。   我弃了杯,在廊下走,在青石之上,青草之旁。这时脚步没有一丝的声响,任千般人擦肩,万种人笑望。琴声是波涛涌起,阔如沧海起复;而这里是水波不兴如同磐石枯木。在那一刻忽然有轻轻一歇,只向石上滴雨,只向枯木生藤,于是牵羁者尽释然,琴声再洋洋地洒开,便是“归来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”——故此说茶禅一味,缘起因琴。   徘徊良久。   再入香径,花非花。   至回茶厅,背后琴已低,案上茶已冷。诸茶客言下甚欢,似来而无来。吾心,如如不动。然确知已游入兜率九重离恨天而不为众知。再回首,琴人已走,余琴,不胜寂寥。 摘自《老舍散文精编》 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 ======= 敬请关注…

屈原绝唱 ·《离骚》赏析

▲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▲   古琴曲《离骚》(管平湖),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!~   《离骚》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,乐曲古朴苍劲、深沉含蓄,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,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