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 

文 | 许建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为寻求天外知音,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太空船“航行者”号上录制了一批世界名曲, 我国古琴曲《流水》作为东方音乐的代表入选,从此,这首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名曲,行云天际,长期回响于太空。

 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它的演奏者就是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,他以出色的再创作,使这首作品增加了光彩,乐曲有如一江春水,奔腾澎湃,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。《流水》的意趣盎然,憾人心弦,充分显示出演奏者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。这是管平湖在艺术上长期执著追求的结果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管平湖1897年出生于苏州艺术世家,父亲管念慈是位有名的画家。他的画册被呈献到北京皇宫,深受嘉赏;光绪皇帝尊之为“横山先生”,“赐第赐膳,恩遇有加,继张乐斋长画院,名重一时”(“吴县志”)管平湖在父亲的教导下,从小就弹琴、作画,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。不幸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,那是在1910年,他才十三岁,幸好向他父亲学画的叶诗梦也会弹琴,便继续教他弹琴,叶氏即《诗梦斋琴谱》的编者,曾向黄勉之学过《羽化登仙》等曲,又与管念慈同向俞香甫学过琴,堪称琴坛老手。另外还有一位张相韬,也教管平湖弹过几首有歌词的琴曲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当时在北京最有影响的弹琴家是杨宗稷,他是湖南宁远人,在北京向黄勉之学琴之后,编著《琴学丛书》传世,又设“九嶷琴社”,招收入门第子甚多。管平湖幕名投拜于他的门下,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,将其代表曲目《渔歌》、《潇湘水云》、《水仙操》等全学到了手。年甫弱冠的管平湖常随老师参见太老师黄勉之。黄勉之对吟猱节奏的要求很严格,管平湖也身受其益,黄勉之教琴要求与学生面对面齐奏,杨宗稷和管平湖也继承了此法,直至五十年代我向管先生学琴时,仍然沿用了这种教学方式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管平湖并不满足于只在北京学琴,于而立年他重访了故乡苏州。打听到有一位武夷山来的悟澄和尚弹琴很有功夫,便步行几十里到苏州西郊天平山,找这位和尚求教。悟澄见他来意诚恳,留他学习了近半年的时间。在此期间,改正了以前失于呆板的缺点,加强了运指中的灵活性,演奏水平有明显的提高,从苏州返回北京途中,在济南又向当地一位秦鹤鸣道士,学习了川派张孔山传的七十二滚拂《流水》,这首被称为“艳称海内”的名曲,正是管平湖久已向往的作品,所以很快便掌握了演奏的要领。此后他又不断细心琢磨,继续加工改进,特别晚年在新中国的鼓舞下,加强了奋发向上的活力,成为他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,这就是回响在太空船上的那首《流水》。

弹奏起这首作品,他总不能忘怀过去那灾难深重的日子。当北平沦陷于日本侵略军铁蹄下时,管平湖和许多人一样,失去了生活的来源。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,靠卖画、打零工也难以为计,不得不把家产典尽卖光。他的居所一迁再迁,不断降格,直到北平解放前夕,移居于东城北新桥附近一个小胡同,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一间东耳房里。家徒四壁,破旧不堪,穷得只下半碗玉米面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管平湖(左一)、汪孟舒、关仲航摄于北京汪先生家

即便在这样艰难的岁月中,他教人弹琴仍然不收分文学费,他始终不曾放弃那终日抚弄的古琴。他这张古琴可是非同一股,是他平生所见近百张古琴中最为杰出的一张。这张琴名日“清英”,是唐代遗留至今的珍品,朱红色髹漆中杂以墨色云纹,通体饰满蛇腹断纹,古色斑烂,光彩照人。其低音浓重深沉有若洪钟,余韵悠长,经久不息;其高音松透清亮,灵巧圆润;高低音很均衡,(散、泛、按三种音色也非常匀称)弹琴家见了这张宝琴,谁都会赞不绝口。

有一次他从广播电台回家,抱琴乘人力车途经西长安街路口,被迎面疾驰而来的一辆卡车撞翻。就在翻车的一刹那间,他首先想的是:可决不能毁了这张唐琴!他把它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,人被甩出两米多远,在地上翻了几个滚,膝部、肘部多处负伤,蓝大掛也扯出几道口子,而这张唐琴却完好无损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1952年他应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(即今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身)任职副研究员,从此,他的艺术生涯揭开了新的一页。研究所集中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古琴资料,包括各种版本的古琴文献、历代传谱和各种传派的琴曲录音,还有各式音响设备。这时他已五十五岁,尽管已进入迟暮之年,还是为自己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,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。

他认识到,现存数千首古琴传谱是历史上积累、筛选下来的宝贵财富;将其中优秀的传统名曲荐给当代音乐家、学者和广大听众,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,他写道“发掘古谱确是古琴界一项关键性工作,而打谱又是发掘古谱中最迫切、最艰巨的任务”(“音乐研究文选”第399页)。他把自己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全部献给了发据古谱的工作,除了把手头熟悉的传曲全部录音存档之外,又通过打谱,使得许多历史名曲重新焕发出生机,成为悦耳可听的音乐。其中包括:由于嵇康的演奏而脍炙人口的《广陵散》;有传自南北朝,现存最早的文字谱《碣石调・幽兰》;有盛行于初唐的《大胡笳》;还有晚唐据屈原同名诗谱写的《离骚》及《秋鸿》、《欸乃》等大曲。这些都是见于古代文献却难以听到的艺术珍品、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可贵的实例。管平湖通过音乐会、通过广播、通过唱片向人们介绍了祖国璀灿的古代音乐文化。他那富于魅力的弹奏大大缩短了古代音乐和当代听众的距离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古代的谱式古奥,其中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符号是近几百年来早已无人使用的生僻指法,需要通过艰苦的考证,一一译解出来,这是忠实地再现原作必需加以解决的问题。为此,他查阅有关文献资料,结合自己的理解,编写出《古指法考》一书,既可供打谱时参考,又方便了后学者。古曲的结构庞大,規模宏伟,一般都在十分钟以上,像《广陵散》更长达半小时,共四十五段。如此大型的曲作,要做到前后照应,脉络分明,把全曲的章法结构安排得恰如其分是很费周折的、管先生于花甲之年还能一一克服这些困难,把许多古曲弹奏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,除了靠他对传统艺术深厚的功底之外,主要就靠他日以继夜地顽强拼搏的精神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左起:吴景略、吴振平、査阜西、将风之、管平湖(1954年摄于上海)

 

为弾熟古谱中的曲词,弄通各个曲词之间的关系,吃透原作的精神,他一遍又一遍地在书上反复弹奏着。当时我有幸和他住对门,他房间里传出来的琴声,从早到晚不绝于耳。推门到他房间求教,他马上推开手中的琴,热情地讲个不停,如果碰上他刚刚解决了一个难题,他更要兴奋地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,什么:“掐拂历”与“掐撮三声”的关系呀,“大、小间勾”的节奏安排呀,“ 蠲”与“双牵”的区别呀……这些经过他苦心钻研取得的新收获,又怎能不津津乐道呢?如果请他示范弹奏一番,他也是有求必应,只见他双手不停地在琴上飞舞,好象从来不知疲倦似的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其实,只要拉过他的双手来仔细看看,就会大吃一惊,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!右手甲又薄又皱,简直象是葱皮。他推说是自己指甲天生不好,天晓得!经过琴弦长期不断的磨损,即使是钢铁指甲也会脱掉一层皮的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他试涂过各种指甲油,无济于事;他又配制过指甲套,也不如意。最后他干脆用指尖的肉来替代指甲,指肉磨成老茧,越用越坚硬。这样弹出来的琴声虽不如指甲清脆,却更加浑厚有力,别具一格。再看他的左手,大指关节因为总在弦上摩擦,磨出来的老茧象豆粒那样突出。他的大指甲内侧由于琴弦的切割,一条条细沟深陷肉中象锯齿一般,看了他这双手,我更加懂得他是以多么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个“最迫切、最艰巨的任务”的

这双勤劳的手不仅精于弹琴,也有时用来绘画、刻图章,养花、修钢笔和修治古琴等等。经他修治的古琴不下几十张,谁家藏头有了什么毛病,他很快就能找出原因所在,经过他的整治,或是打磨,或是补漆,或是剖腹,总能手到病除,人们称赞他修琴是北京第一,这确是名符其实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管平湖和众弟子合影

前排左起:许健、管平湖、郑珉中;后排左起:王迪、沈幼、袁荃猷

管老修琴力求保持原有古色斑烂的面貌,我现今使用的“鸣凤”是一张宋琴,他为此选用蓝色宋瓷片嵌为琴徽,与暗红色的琴面相得益彰,他还选用花鸟玉雕镶于琴,显得更为典雅大方,古色古香,至今我每次弹起这张“鸣凤”,都不由得感念他的这一番心意。

管先生鉴别古琴有丰富的经验,常常结合实例为我们讲述有关知识。诸如:形制上唐圆宋扁等时代特征;工艺上内府造与行货的质量区别;漆面有蛇蝮、流水、牛毛、雨花、水纹等不同的断纹;膝胎有血料、土子、鹿角砂、八宝、响铜等不同质地……还有木质、造形、题识等许多学问、所有这些,他都讲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。故宫博物院的郑珉中同志深得其传。

弦上万古意 | 忆管平湖先生——许健

郑珉中

管先生除了热爱古琴之外,还有多种爱好、他养的龟背竹、橡皮树、吊兰把他的小房间装点得郁郁葱葱,生意盎然,他生活简朴,但每餐饭却离不开二锅头,白居易诗云:“耳根得所琴初畅,心地忘机酒半酣”范仲淹诗云:“弦上万古意,樽中千日醇”古人咏琴与酒的这些诗句,恰似对管先生的写照。1967年管老病逝于北京,然而他所弹奏的《流水》却长期回响于太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