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家徐元白与姚丙炎

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

琴家徐元白与姚丙炎
  先父姚丙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先后完成《福石调·幽兰》《风宣玄品-广陵散》后的三十余年里漫游于古琴音乐天地间.完成了四十余首古琴曲的打谱研究,并在琴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“这一可观的数量及其为琴界所公认的学术水平,即使在专业古琴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”(成公亮《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》)

  常有琴友问我,为何姚丙炎的古琴打谱从难曲(文字谱《揭石调·幽兰》)、大曲(“曲之师贯《广陵散)))开始?这似乎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治学规律。其实不然,自1942年姚丙炎第一次接触古琴后,到1946年从徐元白先生学琴前的四五年间,放弃了其他业余爱好,专心致志地弹奏着从汪建侯先生处学来的《阳关三叠》《石上流泉》和自学的《关山月》等小曲。对一般人而言早就会厌倦不但他却乐此不疲.反复习弹,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。1946年从元白先生学琴到1951年迁居上海的五年间,元白先生教他的琴曲虽不多,但教琴的方法非常特殊,对他后来的打谱,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影响十分深远。

  学习古琴,一般是先听老师弹,再与老师对弹,起初姚丙炎向汪建侯先生学琴即如此。后来在徐先生处学琴,开始也如此但当先生教了几首诸如《泣颜回》《西怜话雨》《玉楼春晓》《风雷引》《普安咒》等曲后,发现他学曲极快.吸收能力很强,于是他就采用一种崭新的教琴方法。从《琴学人门》的《鸥鹭忘机》《平沙落雁》《高山》《渔樵问答》至《五知斋琴谱》的《潇湘水云》都不以对弹形式教授,甚至连示范弹奏也不在姚丙炎“按谱寻声”“依谱鼓曲”之前。而是,每学一曲,首先让他自己“按谱寻声’“依谱鼓曲”地逐段摸索,也就是先父说的,自己先去“摸摸看”。对该曲完全陌生的人而言,就需要自己将按谱寻声得来的一连串乐音进行安排。每当他弹熟一两段后,到元白先生处汇报,起初可以想象,一定是错误百出,如指法的掌握、吟揉绰注的应用、节拍节奏的安排、气息的处理与理解等等,问题一大堆,先生俱一一指出。当他基本处理好乐句乐段,并对谱中的指法谱字滚瓜烂熟后,先生才将该段弹给他听,让他明白其中的差异,以便进一步对比及修正。他回家就重新逐段地反复“摸”索、琢磨。这种先由学生自己“按谱寻声”、“依谱鼓曲,,再由老师指导,并对照老师的弹奏,体会老师与自己的不同处及其原因,然后加以修正,如此循环往复,直至完成全曲的教琴方法,无疑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打谱,或说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打谱。

  这种“打谱”的结果一定受到老师在淦释古曲上的影响,所以有时“摸’索的结果可能与老师的曲调几乎一致,或者某些个别处一致,但可喜的是有些谱字的处理、节奏的安排与老师相异,但却得到老师的认可,这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。显然,这样的学习,进度相对缓慢而且艰难,可是效果极佳。不仅令学生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,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对谱字的处理、指法的掌握、吟揉绰注的应用、节拍节奏的安排、气息的处理与理解等等打谱要领。此阶段的指导性扣普,恰恰为今后的独立打谱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随着往后几曲的自己“摸,索、老师纠正,学习进程也在逐渐加快,所以当他以这种学习方法完成了《潇湘水云》的习奏后,他的收获可谓是巨大的。古话说授人以鱼可解人~时之急,授人以渔就可解人尸生之需。元白先生教授姚丙炎的方法,无疑就是授他以渔(“老师指导下的打谱”),令他一生受用,是成功且智慧的教琴方法,日后姚丙炎在琴学上所取得的成果,与这种教学方式对他的锤炼是分不开的。元白先生的因材施教、良苦用心,在姚丙炎身上的确收到了奇效。因此,先父的《幽兰》《广陵散》等曲的打谱并非他古琴打谱旅程所迈出的第一步。

  元白先生对姚丙炎的这种授琴方法,其优点是,第一,学生对全曲的章法、结构做到心中有数。第二,对谱字指法的处理了然于胸.第三.对谱字之间的关系弄得十分清楚。第四,琴曲的韵味把握较细。第五,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,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:第六,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,为以后的独立打谱打下坚实的基础。第七,增添学琴的无穷乐趣与培养了坚韧毅力。我从先父学琴,他基本上沿用此法,但已远没他当年学琴时那么经受考验。原因是,因为所学的琴曲大多数已有节奏、减字双行谱不即使没有节奏谱,但琴曲的旋律大多数已十分熟悉,因此,比起他当年的学习,考验少了许多,同样锻炼也少了很多。另外,他也从没有要求我弹得与他一模一样,特别是大曲。这种教学要求显然也是来自元白先生对他的教学理念。他常提醒学生:“大曲不求小过,贵在气势;小曲简静亲切,贵在韵味。”这是对元白先生教学方法的发展。

  五十年代初,姚丙炎虽然迁居上海,然而与元白先生的书信仍不断,从元白先生的遗信中,可看出先生仍非常关心他的弹琴情况,关心他《幽兰》打谱的进程。下面摘录元白先生遗信部份内容,可知先生当年对他的支持、指教和对《幽兰》一曲的看法:

  “你所绎幽兰古调大旨无误,究竟此调指法是师工口述纪,错误甚多。……幽兰古谱,前年音院(笔者按:指中央音乐学院)要我寻绎.我即一口回绝,不能报命,因为我年龄加长,精力渐衰且生活拮据,心绪不宁,无静细功夫为此寻绎。你既有特殊记忆力,将他硬绎出来,实是难能可贵。”

  “所询幽兰一操是否值得研求,以我所见,杨氏所绎固执己见,不合音调,原谱手法乖蚌尤多,是一知半解之琴人以误传误之纪载,不值得研求。但学理深凝,不能以我所见作为定义,你既下了功夫,不妨再事追求,一探究竟。”

  从徐元白先生学琴后,两人过从甚密,不仅在琴事上,且在书法、绘画,甚至围棋上都十分相契。当时徐先生住西湖雷峰夕照附近的半角山房,那时杭州城市很小,半角山房已属城外,然依着西湖,十分秀丽宜人。姚丙炎住惠兴路,西湖东端湖滨附近,虽属城里,离半角山房不算太远。元白先生好动,经常进城来我家,一到,不是论字谈画吟诗,就是喝酒弹琴下棋,元白先生好棋,且下快棋,作对厮杀,不知时辰。有时晚餐后,甚至通宵达旦地下棋,困了床上一躺,稍稍打个吨,醒来后再继续,如此这般,两人亦师亦友地成了忘年之交。

  此外,从书信和先母的回忆中,也可以看到元白先生与先父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,特别是晚年的来信,总希望他能经常回杭州相叙,重温在杭州时,弹琴下棋,品茗饮酒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的快活时光。

  从徐元白先生学琴,是先父琴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、分水魄曾经有人问他琴学上谁对他的影响最大,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徐元白。自从跟随徐先生学琴后,他的琴艺突飞猛进,而且又得见更多琴界的前辈与同仁。常听他提起在杭的两件事,对他日后在琴学上的影响十分深远。其一是徐元白先生对他的特殊教琴方法.其二是参加“西湖月会,,令他从闭门独自弹琴到结识张味真、孙慕堂、根如和尚等众多琴人,开阔了眼界。

  在元白先生指导下完成“打谱”的《鸥鹭忘机》《平沙落雁》《高山》《渔樵问答》《潇湘水云》,是他在最初参加琴事活动中最常弹奏,且具心得的曲目。在以后数十年的打谱及操鳗实践中,他逐渐形成了“手法洗练、音色秀美、稳健恬淡、含而不露的演奏风格”(成公亮《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)})和“生动而不流俗的琴风”。(林友仁《姚门琴韵—琴曲钩沉》)成为近代一位在琴界,乃至音乐界有影响有成就的琴家。

  当195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号召全国琴人开展《喝石调·幽兰》打谱研究时,元白先生将先父推荐给查阜西先生后,他又得与沪上诸琴人开始接触和交往,那时今虞琴人有沈草农、黄渔仙、郭同甫、吴振平、吴景略、张子谦、刘景绍、王吉儒、蔡龙云等,以及常来沪的查阜西、徐立孙、吴兆基、刘少椿等。他们的操绳风格各异、特点鲜明,令姚丙炎耳目一新,进一步拓展了视野,使他对古琴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。这是姚丙炎琴学研究道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、分水岭。这是后话,此处就不多说了。

  如今琴坛热闹非常,学琴者空前之多,全国性的打谱活动己有多次,在琴人的努力下,发掘了不少沉寂已久的古曲,然存世琴曲尚多,亟待我们去整理。打谱不仅是将失传已久的古曲复响.更是对琴人琴学修养的提升、毅力的考验。打谱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,但如果用“借船出海”“借鸡生蛋”的方式“打谱,(即在别人的打谱基础上稍作更动),还有什么意义呢?在此介绍徐元白先生对姚丙炎的教琴方法,是想号召有打谱经验的老师,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启发,让他们以不畏艰苦、探索到底的精神投人古琴打谱研究的行列,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与各位共勉!

 

姚公白 二零零二年二月十五日于九龙钻石山麓。

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

【琴人茶馆】:

古琴文化网为琴人开辟兴趣群组:《流派圈子》为各个流派提供展示各自传承的平台;《各地琴友》为全国各地琴友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;《太古遗音》专注于琴曲琴谱研究;《良材善斫》展示各家斫琴经验。回复”琴人”二字,获得各群组的加入方式和途径。此外,可编辑任何与斫琴、学琴、买琴、藏琴有关的问题发送给我们,有问必答!我们不发旁系文化,不发养生,不发宗教,专注“古琴文化”。

=======

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:yiheqinshe

=======

始发于:琴家徐元白与姚丙炎

谈《胡笳十八拍》中的词与谱

点击上面蓝色“古琴文化网”关注

谈《胡笳十八拍》中的词与谱
  古琴中有《胡笳十八拍》,其词相传为蔡文姬所作,然琴谱中载有此曲者三十余种大多有谱无词,《五知斋》附有原词,但亦不能合谱。先父(别署九嶷山人,著有《琴学丛书》)于一九二零年春温习旧谱至《胡笳十八拍》第八段末句“2122 33 1|16 36 66|如闻歌声,呼之欲出”,乃取原词第八拍末句:“何知曲成兮心转愁”即证之,如合符节,于是逐段按拍以声合词,不以词变声,合曲告成虽非原本如见原作。除十、十一、十三段与原谱稍有不同,删数声外,其余不改一字不变一声。是为古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与原词相和之第一创作本(刊于《琴学丛书.琴镜补》卷三)。

  近日古琴研究会得明万历辛亥《燕闻四适》内之《琴适》,载有对音谱《胡笳》,为所有琴谱中仅见之孤本,极为可贵。惟有词之谱,音节疏淡呆滞,如从前文庙祀孔乐章一字一声,纵使善歌者循意行腔,善弹者以轻重急徐应托之,恐亦不如无词原谱配以原词,抑扬抗坠绕梁遏雲之能入人情感深处耳。或云:按声填词,未能免牵强穿凿之病,此语诚然。惟先父以个人人力物力不能得丝毫外力援助,自一九一零年起至一九三一年春始成此巨制。

  千虑一失贤者不免,先父亦自知之,故在《胡笳》谱后识云:“可以上下伸缩者十之一二”。但成绩主要,缺点次要,谱中小疵,使娴熟歌律者,将词字上下移植,使其恰到好处,并非难事。因声较字多,非如一字一声之谱,动一发则牵全身之,无法移动故也。管见如此,不知本年八月二十五日《胡笳十八拍》音乐会,听众对于用《琴适》本所演奏唱各节目,及用《五知斋》填词本所唱奏各节目。反应如何?尚希大家讨论,以得正确结论是幸。

@高山流水,寻觅知音。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,让更多朋友成为知音!@

=======

敬请关注 古琴文化网 微信号:yiheqinshe

=======

始发于:谈《胡笳十八拍》中的词与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