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编者按:前几天和琴友说起钢弦和丝弦的不同,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乐器改革。1961年出版的《民族乐器改良文集》汇编了各种民族乐器的改良报告,其中就有吴景略先生的《古琴的改良》和管平湖先生的《改良古琴》。根据当时的文艺政策和社会需求,古琴需要从文人的书斋中走出来,面向普罗大众演奏。为此琴家们对古琴结构作了一些改变,以起到增大音量、适应现代舞台的目的。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,大概就是钢弦的使用了。吴景略先生的这篇文章,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。 

 
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《民族乐器改良文集》封面和目录

 

 

古 琴 的 改 良

吴景略

 

古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族乐器。它有优美的音色和广阔的音域,以及多种多样的优秀曲调。但是由于音量太小,只能用扩音器来作为临时补救的办法,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今天民族音乐这样蓬勃地发展,它比其他乐器更迫切需要改良。1958年初,我拟了一个改良古琴的方案。目的是在不改变原有音色、保持传统演奏方法、尽量保存原来民族形式的前提下,加强它的音量。由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的支持、同学们的赞助、民族乐器制作者高双庆同志和工农兵乐器厂的协作,我们客服了技术上的困难,完成了第一张试制品。经过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古琴家们的试验和几次音乐会的演出,证明音量确已扩大,音色并没有变动。后来,又在音乐学院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推动下,再度与同学们商讨,作进一步的改进,采用了钢弦,制成了第二张新琴。最近参加了中国音协所举办的乐器改良会的展览、演出和讨论,得到一致的好评。第二张琴比第一张琴的音量更为宏大,这是因为采用了金属弦,解决了一直认为难于解决的噪音问题,初步符合了改良的要求。(参看插图)兹将改良的内容说明于下:

 

一、吸收传统的经验

 

通过阅读历代造琴的记载和观摩保存下来的唐宋名琴,我们可以懂得许多宝贵的方法。旧琴的琴身除额部以外,自岳山内际起,至龙龈止,整个是共鸣箱,而琴面又是指板。因共鸣箱与指板的结合,产生了古琴演奏上特殊的“走音”手法。它所用的材料,面部是桐木,木纹条直,体质松,易被振动;底部是梓木,体质坚实,适于音波反射,与西洋提琴琴面松木,琴底枫木同一原理。琴身全部用生漆和鹿角霜涂饰,既牢固又美观,并使琴面光滑坚硬,能经得住左手在演奏时的摩擦,还能减去木板声而发出金石钟鼓之音,使音色更优美。关于制作方面,有唐代“雷氏槽腹法”,于琴底内部挖成如仰瓦,而于池沼(出音孔)之边缘装有唇形木边,使出音时有所含蓄,不致直泄,音韵得以悠长。天地柱(即音柱)的设置,使底面勾通,并可防止琴身的凹陷等等。以上种种优点必须继承,我们改良的古琴保留了这些优点,所以音色没有变动。

 

二、改良部分

 

我们改良的目的,在于增大音量,旧琴的琴身不够宽,也不够深,岳山下有实木而不空,这是局限了音量扩大的主要原因。其他对于弦轸和岳山,也有些修改,一年以来进行的改良,大体可以归纳如下:

1.琴身加宽增厚,琴额增长并于下面装添深厚共鸣箱,以扩大音量:

旧琴音量所以受到限制的原因,既如上面所述,除了岳山(马子)下面阻碍振动的实木必须除去外,还增长了琴额,且在下面添置了用硬木(红木或枫木)制成的形扁长而微凸的共鸣箱,与大共鸣箱连接在一起。再把琴身加宽和加厚,使振动面增大,振动力加强,以取得音量扩大的效果。

2.琴腹底板内部设置回音木墙,以防发音空散:

整个共鸣箱的增大,会使发音散而不聚,除吸取了雷氏出音孔四周装有唇形木外,再引伸其原理,在琴腹内部底板上,相当于琴面四、五徽间的位置,装上半圆形(凸面向琴尾,凹面向琴首)的木墙一道(木墙与底板胶牢,但不与琴面连接,木墙上端为弧形,与琴面平行,二者相距约15毫米左右,因此不阻碍面板与音波的振动),使出音时不致直泄,起控制和含蓄的作用,使音色从空散变成浑厚。

 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 

3.岳山的改进:

岳山原用整块硬木条做成。试验表明如在岳山中部各弦眼间的下面钻几个圆孔,发音就比较轻松而明亮。

4.轴的移位及改用螺丝轴:

因为岳山下添装了共鸣箱,如照原式安装琴轴,就要钻穿共鸣箱而影响发音,所以在龙龈后添制向下倾斜的瑟状尾部,采用六弦琴的螺丝轴(螺丝在下,柄在上透出琴面),装嵌于内。改用了螺丝轴,每根弦可以单独上、换,不易滑跑,调音准确而灵活。

5.试用钢弦:

因为轸轴的移改,就有条件来试用钢弦。为了保持音色,七条弦都用金属缠弦,并得到天津工农兵乐器厂的协作,初步订出了适当的规格,经过数次的实验和演出,感到与丝弦一样,并没有抗指难于按弹的现象。音色依然是古琴味,余音延长了,音量更大了,噪音消减了,并因此使走音非常清楚而明亮。钢弦之所以能消减噪音,是因为弦面平滑均匀,如将丝弦加以改进,使弦面平滑均匀,也同样可以得到消灭噪音的效果。当然,用钢丝弦或用丝弦,可随各人的喜爱来选择,改良的新琴是可以两用的。

这次改良的古琴,还存在着许多缺点,如琴轴装在尾部,调音不便;琴身庞大,携带累赘;音量还需要扩大等。这些,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。

 

19595

 

(《民族乐器改良文集》第一集 

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

 音乐出版社196112月版)

 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该书中的改良古琴照片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七弦清音   颐心养和

颐和琴社   传统古琴传习

微信公众号:颐和琴社

客服微信:yiheqinshe

五道口地铁站西侧华清嘉园内

客服电话:13260331817

吴景略先生改良古琴的尝试

长按二维码关注琴社公号